題記:生于憂患、未雨綢繆,產業不能把命運交給對手,需要在亂局中認真對待各種可能性,提高在逆境中生存和成長的能力,一如十幾年前,顯示產業艱難的開端。
任何一位研究中國經濟和產業發展的學者,都不會錯過對顯示產業成長歷程的研究:過去十年,大陸顯示產業經過產業人的努力和中國特色的產業發展模式,在高技術門檻、高資本投入的顯示產業,從默默無聞的追隨者成長為領導者,液晶面板的市場份額從不足10%成長到60%以上,更新一代的OLED面板也實現了從無到有--打破韓廠壟斷--產能上分庭抗禮的三級跳。
如此耀眼的成績,讓產業人備受鼓舞,逐漸對成長和超越習以為常。在和平穩定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中這是可能的,但是,全球處在著眼于科技、文化的新一輪激烈的國家競爭中,表面風輕云淡實則硝煙彌漫,充斥著諸多大變數,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極限施壓就是典型案例。為了在科技領域保持領先優勢,美國從設備、工藝、材料等幾個技術發展的關鍵維度進行全面打壓,企圖封鎖中國半導體產業的上升通道,近期更是拉攏日韓等東亞盟友,希望實現更廣泛的產業壓制。既然日本和韓國下場成為可能的事情,作為對顯示產業懷抱熱忱的觀察者,筆者不得不提高警惕思考:封鎖和壓制只會局限在半導體產業嗎?大陸優勢的顯示產業會不會成為新的目標?
在消費電子和IT產業鏈中,顯示面板處于中游,上有原材料和設備廠商,下有面向消費者的品牌廠商。顯示產業是鏈接上下游的重要環節,但同樣不免受到上下游的掣肘。
上游的核心設備與關鍵生產材料體現高度技術壟斷的特點, 如薄膜沉積、陣列檢測、激光晶化、干法刻蝕等工藝設備,各類分別由幾家日、美、韓企業分類把控市場供應,而如光刻、涂膠顯影、離子注入以及OLED蒸鍍等環節的設備,日本企業則處于壟斷供應的地位。在顯示面板相關的關鍵材料環節,如玻璃基板、各類聚酰亞胺材料、混晶液晶、偏光片用聚乙烯醇、彩色光刻膠、OLED發光材料、大宗電子氣體、光掩模與金屬掩模版等關鍵材料供應商,絕大部分是日韓美歐的企業。
下游各類終端消費電子行業,呈現高度全球化狀態下的充分競爭的行業特征。大宗應用分別涵蓋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桌面顯示器和電視等五個方向,從終端品牌看,中國企業在手機市場有超過一半的市場份額,但三星、蘋果占據著品牌影響力前兩名,以及利潤總量的絕大部分份額。電視品牌中,中國雖然也有海信、TCL出貨量達到2000萬量級的企業,但中國電視品牌的出貨量只有全球總體份額的三分之一左右,三星、LG、Sony等韓日品牌在品牌力上占據頂峰。以筆記本電腦為代表的IT產品市場,中國大陸除了聯想以外,沒有具備全球影響力的終端品牌企業,市場絕大部分話語權掌握在戴爾、惠普、蘋果等美國企業手中。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到,面板產業的上下游市場,供需兩端均掌握在美國及日韓等重要盟友的手中,如果真的形成遏制中國面板產業發展這個目標,美國可選擇的策略和手段很多。比如從上游供應端,可以聯合日韓對關鍵設備和材料實施禁售,即便中國不再有新建工廠的設備需求,但日常的零部件、耗材更換和面板原材料的投料生產一旦斷供,就可能馬上面臨工廠停工。另外如未來更大尺寸的OLED技術發展中,關鍵設備掌握在日本企業手上,美國也可能通過干預日本政府,影響和限制大陸下一代顯示技術的發展。在產業鏈下游,作為全球IT市場頭部品牌,美國兩家IT巨頭企業已針對包括面板在內的中國制造部件,對各自供應鏈團隊提出逐漸減少使用量的要求。
即使單從市場角度看,顯示面板產業處在下行周期,面臨需求下降以及運營效率提高、供應鏈成本優化等重重困難和挑戰,如今又面臨地緣政治帶來的產業鏈極大不確定性,無疑是雪上加霜。筆者當然希望后者不要發生,但生于憂患、未雨綢繆,產業不能把命運交給對手,需要在亂局中認真對待各種可能性,提高在逆境中生存和成長的能力,一如十幾年前,產業艱難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