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導航:
索尼隨身聽失敗的啟示
一、保持持續的創新力
索尼隨身聽的沒落有其必然原因,現在早已不是卡帶音樂播放器的年代。自索尼隨身聽出來之后,音樂播放器又已發生了數次革命,現在正經歷蘋果公司開創的硬盤播放器時代,可是索尼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
蘋果的iPod之所以能取代索尼的隨身聽,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強勁的創新力。 它的出現帶來的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的音樂體驗方式,不僅做到了和索尼一樣“滿足用戶需求”,而且“發現了用戶的潛在需求”。
第一代iPod于2001年10月23日發布,容量為5GB,裝備了scroll-wheel選曲盤,使用帶寬達400Mbps的IEEE1394接口進行傳輸,配合Mac操作系統上的iTunes進行管理,在當時iPod可以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先進設計。觀察iPod每次的升級換代,不難發現iPod是蘋果少數能橫跨PC和Mac平臺的硬件產品之一,蘋果除了賦予iPodMP3播放的用途外,還賦予了移動硬盤,顯示聯系人、日歷、任務,閱讀純文本電子書和聆聽Audible有聲電子書等功能,與Walkma隨身聽相比,iPod不僅在創新,而且還帶給消費者從未想過的一些生活方式。以至于改變了電子音樂播放器和音樂產業兩個行業。
Sony推出隨身聽后,雖然也經歷過多次創新,包括推出MD系統、線上音樂下載服務“PlanetMG”、首臺支援MP3的〈net-MD〉“MZ-N1”、“MZ-N10”、高達1GB容量的“HI-MD”等等。但是如果認真分析索尼的創新,不難發現索尼的創新還是停留在想辦法“滿足需求”,2004年7月Sony推出高達1GB容量的“HI-MD”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該款產品是在蘋果推出iPod三年后才發布的,在時間上來說有點晚了,可能是Sony看到了iPod以及其他MP3廠商的成功,才推出具有高容量的“HI-MD”。
創新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很多人把創新誤解為“變化”,這就難怪很多所謂的創新并沒有多少是真正的創新。索尼隨身聽雖然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但它的創新始終停留在曾經給它帶來成功的“滿足需求”上,而iPod卻同時做到了“發現潛在需求”, 并給消費者帶來從未想過的一些生活方式。這就是對創新的不同理解,產品要重新,模式要重新,價值觀念也要重新,一個企業要想做大,尤其是想做到偉大,他賣出的不能只是產品,還必須要有價值觀念的輸出。
有些企業在取得一定的成功后,就急忙忙地總結出經驗,把一城一地的勝利模式化,總結經驗固然重要,但它容易僵化頭腦,只有保持開放的思維,企業才能不斷地進步,正如《贏在中國》中的一句話:成功的道路沒有終點,我們永遠在路上。
二、發揮優秀人才的“長板”作用
解釋一家曾經的領袖公司是如何逐漸衰落,或者回答索尼公司和蘋果公司為何此消彼長,除了有“喪失創新力和對市場的敏銳洞察”的原因,還有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索尼失去了盛田昭夫,而蘋果重新得到了史蒂夫•喬布斯。
由此可見,優秀的人才對于企業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筆者并不否認 “短板理論”的合理性,這個理論強調的是理性與穩健,它對于公司的“平穩”發展的確具有理論意義,但是企業同時不要忽視“長板理論” 價值,在關鍵時候優秀人才對企業創新的驅動作用不可估量,尤其是公司的領導者,他的“長度”將決定公司的發展高度和遠度。優秀的領導者就像狼群中的頭狼,他將決定這個群體的作戰力。
這種觀點似乎過于強調個人對企業的作用,但是如何解釋“蘋果勝出而索尼衰落”好像沒有完美的答案。而想要保持常勝不敗甚至領先地位的公司們,只能戰戰兢兢地確保自己能隨時對市場作出反應,并且能保持住那種誰也說不上來究竟如何保持的創新能力。
因此,如果說隨身聽的停產是一個讓發燒友們感覺到對逝去時光的傷感的時刻,那么對于公司管理者而言,則意味著殘酷的鬧鈴聲。
它提醒著商業領袖們商業世界的殘酷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性,今日引領時代的地位可能轉瞬就會被挑戰者顛覆。正如今日人人樂言蘋果、谷歌、Twitter和Face-book,而曾經當之無愧的領導者雅虎、網景、索尼和美國在線卻越來越少人提及。
而在音頻行業,隨身聽不是第一個也必然不會是最后一個退出歷史舞臺的產品,跟不上創新步伐的產品,也將財富隨身聽的歷史,下一個會是誰呢?
更多相關: AV集成
文章來源:音響網
-
【內容導航】
- 第1頁·隨身聽停產,iPod崛起
- 第2頁·索尼隨身聽失敗的啟示
- 第3頁·隨身聽敲響警鐘,影碟機前途未卜
- 第4頁·隨身聽的發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