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導航:
終端價格回升
“在目前的面板成本條件下,再做先前的價格產品基本是不可能的,更別談降價促銷了。”多位營銷老總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達出類似的觀點。據了解,目前1臺32英寸液晶電視的裸機成本達到2200元左右,如果按照先前有些企業1999元的價格來銷售就不合理了。
為了應對這次上游面板市場引發的行業漲價行為,終端企業已經做好了準備。迫于成本上漲的壓力,漲價是必然的,降價也是必需的,精明的廠商們深諳市場行情和消費者心理,所以他們會采取變相漲價的手段,表面上讓消費者覺得降價風暴依舊、國內廠商仍然在降價,但實際上促銷成本有所下滑。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液晶面板的短缺跡象已經表現出來,而終端的壓力也迅速增大。在這種背景下,記者發現已經有不少廠商減少贈品的數量,提高買贈的條件。液晶電視的售價不會再創新低,但是在規模和數量上會有所增加。同時,大幅降價的都是老款產品,附帶各種新技術新功能的產品上市價格就提升到一定的高度等。
液晶面板價格此時上升,對外資品牌來說也有一定的好處。去年10月中旬,國內品牌發動價格戰后,外資品牌一直未曾跟進,努力保持與國內品牌的差價在一定的范圍內。國內品牌受限成本增加而不敢輕易降價或許會留給外資品牌一些機會。
據眾多分析師分析,外資品牌很可能趁機加大降價力度奪回失地。因為它們具有液晶面板的生產能力,面板的漲價對外資品牌的影響不是很大。面板漲價外資品牌反而能夠繼續利用面板的利潤反哺整機。
有助行業回歸理性
雖然消費者都希望買到便宜劃算的液晶電視產品,但內心中“一分錢、一分貨”的理念根深蒂固。再加上合資品牌在技術上的領先優勢,在宣傳推廣上的高端攻勢,使得消費者甚至認為外資品牌比國內品牌在品質和性能方面更加出眾。
因此,國內品牌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潛心研究開發電視的新功能,今年國內企業推出的網絡電視、藍光電視等就大大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而且通過這兩年的研發,國產液晶電視的功能已經不亞于甚至超過外資品牌。
“此次液晶面板價格提升,勢必將帶來終端產品的價格提升,而這也有助于改變國內企業‘增量不增收’的現狀。”GfK中國行業研究與定制服務事業部總監葉平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此次提價,從某種程度上講是順應產業發展需求的。”
更多相關: AV集成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內容導航】
- 第1頁·面板漲價導致成本增加
- 第2頁·終端價格回升
- 第3頁·兩岸合作推動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