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導航:
現狀:發展迅速,但企業規模偏小,產業鏈不完整
作為目前全球最受矚目的新一代光源,LED因其高亮度、低熱量、長壽命、無毒、可回收再利用等優點,被稱為是21世紀最有發展前景的綠色照明光源。我國的LED產業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經過近40年的發展,現已形成上海、大連、南昌、廈門、深圳、揚州和石家莊7個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產業化基地,產品廣泛應用于景觀照明和普通照明領域,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照明電器生產國和第二大照明電器出口國。
然而,LED產業研究機構--集邦LED中國在線(LEDinside)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底,我國共有LED企業3000余家,其中,年產值上億的只有140家。然而,在這140家企業中,沒有一家企業的產品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超過5億元的也只有少數幾家,大部分在1億元至2億元之間。可見,雖然我國LED企業數量較多,但規模普遍偏小。
廣東東莞勤上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勤上光電)創建于1993年,是國內較早從事LED產品生產的企業,并與清華大學共同組建了LED照明技術研究院,國內許多項目如國家大劇院照明、北京綠色奧運道路照明、上海F1賽車場照明、清華大學奧運場館照明等都出自該企業。然而,就是這樣一家國內LED產業發展的“探路者”,在遭遇日本、美國、德國的專利“圍堵”時,也不得不繞道以避之。
“勤上光電的研發主要集中在下游的應用領域,在上、中游的研發投入相對較少。這主要是因為,國外大公司和我國臺灣的一些企業已經壟斷了大部分LED核心技術,國內企業只能把目光轉向技術含量較低的下游應用市場。”勤上光電知識產權專員萬偉對國內LED企業的現狀直言不諱。
據了解,目前全球已初步形成以亞洲、北美、歐洲三大區域為中心的產業格局,以日本的日亞化工、豐田合成,美國的克里、通用電器和德國的歐司朗為專利核心的技術競爭格局。美、日企業在外延片、芯片技術、設備方面具有壟斷優勢,歐洲企業在應用技術領域優勢突出,而我國的LED還處于較低端的水平,80%左右的產品集中在景觀照明、交通信號燈等應用市場,在汽車照明、大屏幕等高端產品方面涉及的比較少。
更多相關: AV集成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內容導航】
- 第1頁·現階段中國LED產業市場發展現狀與展望
- 第2頁·現狀:發展迅速,但企業規模偏小,產業鏈不完整
- 第3頁·癥結:缺乏核心專利,產學研合作松散
- 第4頁·對策:加強自主研發,重視專利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