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導航:
隨身聽停產,iPod崛起
2010年10月22日,索尼公司正式宣布停產磁帶式Walkman系列便攜式播放器(也就是隨身聽)。在過去的30多年里,這個曾經的明星產品在全球創造了2.5億臺的銷售奇 跡,實現每30個地球人就有一個擁有索尼隨身聽的神話.它讓人們第一次真正能夠隨時隨地聽到自己喜歡的音樂,以至于這款產品的英文名Walkman成為日后所有同類產品的代名詞,并被牛津英語大辭典收錄,成為十分少見的原創自日本的英文單詞。
但是, 如果拋去懷舊的溫情,索尼停產隨身聽的新聞,并不讓人驚奇,在有些人的印象里甚至感覺隨身聽早已停產,這條新聞只是起到提醒人們隨身聽曾經倍受歡迎的作用,也許只有隨身聽發燒友和有收藏癖的人才會在對它進行短暫的默哀,并繼續保存這款產品,甚至使用它。
有意思的是,索尼宣布停產隨身聽的22日也恰巧是隨身聽的死敵——蘋果第一臺iPod發布的日子。市場的變換如同王朝的更替,如今,蘋果公司的iPod已經代替了索尼的隨身聽,席卷了從東京銀座到紐約曼哈頓的音樂愛好者。到2006年僅5年半的時間,蘋果公司的iPod銷量就已突破1億部,緊接著在2009年突破了2億部。
那么索尼隨身聽是如何從興起走向輝煌,后又逐漸沒落以致被新的崛起者取代?難道“企業”這個市場經濟的肌體也隱存著“中國式王朝衰敗”規律魔咒?
索尼是30年多前的超級巨星。正如紅杉資本的明星,曾經投資過谷歌和雅虎,也曾為蘋果公司寫過公司傳記的邁克爾•莫瑞茨所言:“在1984年,如果讓大多數的消費者來預測索尼和蘋果公司哪個會在他們的生活中變得更重要,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前者。”
索尼的成功來源于它能夠敏銳地捕捉到消費者對電子產品的多樣化需求,同時又能以創新的形式來滿足這種需求。最成功的案例即是索尼的隨身聽。1979年3月,索尼創始人之一井深大為了在搭乘飛機時能夠享受到歌劇,要求音響部門以記者用的小型錄音機“新聞人”修改成體積更小的錄音機,以利于方便攜帶。另一位創始人盛田昭夫看到這款產品后,立刻就發現了潛在的市場需求,于是毅然決定把新型的小東西市場化,從此開創了屬于Walkman隨身聽的輝煌紀元。
最初索尼公司的技術人員對這個小型播放器的想法不屑一顧,因為它幾乎沒有技術上的挑戰,也不能滿足音樂發燒友對聲音質量的苛求。隨身聽最初在索尼公司內部甚至被戲稱為“盛田昭夫董事長的玩具”。創造它僅僅用了幾個月時間,根本沒有我們所想的創造性產品所需的漫長的研發和爭論。但是盛田昭夫毫無疑問是正確的,自上市以后,從銀座到紐約的地鐵中,都開始有人戴著隨身聽的耳機晃來晃去。
后來取代索尼隨身聽的iPod,其成功之路與索尼有很多相似之處。兩者都是建立在滿足用戶便攜需要的基礎上,蘋果的領袖喬布斯最初也遭到很多人質疑,但是他堅持推出的iPod很快也和索尼的隨身聽一樣躋身電子快消品歷史上最成功、最賺錢也最創新的產品行列。
二者的不同是一個已經成為歷史,另一個還在不斷推陳出新,繼續占據舞臺中心。
更多相關: AV集成
文章來源:音響網
-
【內容導航】
- 第1頁·隨身聽停產,iPod崛起
- 第2頁·索尼隨身聽失敗的啟示
- 第3頁·隨身聽敲響警鐘,影碟機前途未卜
- 第4頁·隨身聽的發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