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導航:
藍光播放機的歷史
了解藍光播放機我們要從了解它的歷史開始。其實藍光成為下一代的播放標準也是在與HD-DVD的競爭中取得的。
藍光光盤格式是由藍光光盤協會(BDA)開發的,藍光光盤協會是一個由消費電子產品公司,電腦公司及媒體發行商巨頭組成的組織,成立于2004年5月22日。目前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超過170家會員公司.
1998年,飛利浦與索尼公司率先發表了下一代光盤的技術論文,并著手開發單面單層實現23GB~25GB的技術方案,給業界帶來了一個驚喜。
2002年2月19日,以索尼、飛利浦、松下為核心,聯合日立、先鋒、三星、LG、夏普和湯姆遜共同發布了0.9版的Blu-rayDisc(簡稱BD)技術標準。Blu-ray是BlueRay(藍光)的意思,因此2月19日也正式表明下一代DVD候選人——藍光光盤的誕生。BD集團隨后在2002年6月14日向外正式發售BD規范1.0版,一共3冊共5000美元,至此標志著BD的設計已經完全確立下來。
雖然目前BD與HD-DVD誰將作為下一代的藍光存儲標準這一爭議一直存在,但這也促使兩家不斷推陳出新,進行技術改革。2003年,藍光激光頭達到投產水平,但是適合投放市場的藍光產品在2006年才開始出現。
2006年,索尼、先鋒、三星等等都發布了其藍光技術與藍光產品,并且都提出了自己的藍光計劃。在中國市場,2006年7月19日,明基第一個推出了其成型的藍光產品。可以說,2006年,是真正意義上的“藍光元年”。
2008年8月:中國華錄成為國內首家加入國際藍光聯盟、唯一貢獻級會員,并正式提交DRA音頻編碼標準和AVS視頻編碼標準。
2008年2月16日 ,日本NHK電視臺報道的頭條新聞中報道了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東芝宣布放棄HD-DVD格式。新聞節目中稱,東芝在這次“次世代DVD規格戰爭”中宣告徹底失敗,損失高達數百億日元。與此同時,路透社東京分社也刊發了“東芝放棄HD-DVD,終結格式戰爭”的消息。
從只支持HD-DVD的微軟宣布同時支持兩種格式,到HD-DVD陣營的華納倒戈,東芝率領的HD-DVD陣營可以說越來越艱難,最后就連東芝都宣布了放棄HD-DVD格式,這場持續了數年的規格之爭,最終以藍光的勝利而告終。2008年2月16日,藍光正式取得勝利的重要日子,領導HD DVD陣營的東芝退出競逐,持續多年的次世代光碟格式戰爭正式劃上句號。
這樣藍光從08年開始便成為了王者,一個孤獨的王者,已經放眼天下沒有對手了,但是天下得到手后,卻沒有勝利的喜悅。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它發現自己雖然在與新的后起之秀HD-DVD的競爭中獲勝,但是卻并沒有奪下傳統DVD那幫老家伙的地盤,本文會在后面為大家詳解其中的因由。
更多相關: AV集成
文章來源:音響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