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不在的攝像頭,我們正在發展成一個“被監控的社會”
隨著平安城市建設不斷發展,攝像機技術的不斷提升以及攝像機價格的不斷下降,監控攝像頭近年來迅速推廣,街道、商店、機關、學校、醫院、社區、電梯、公交車……攝像頭越來越多,功能越來越強,人們的活動隨時隨地都可能處于攝像頭監控之下。攝像頭背后的監控者,可能是警察,可能是保安,還有可能是某些個人或商業機構。我們時時刻刻的舉動,就在這些攝像頭背后的監控者眼中。或許許多人都很反感,討厭這種被監控的感覺。但是換種思維,編者認為如此一來,這種行為是不是也切實的保護了我們的人身、財產安全呢?
監控其實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在利弊面前人們要思考的是,我們要選擇一種什么樣的生活?我們是不是要生活在布滿“無面孔目光”的社會?我們要不要對不斷泛濫的監控攝像頭設置一道防火墻?如果要的話,監控的邊界在哪里?監控的防火墻該設在哪里?目前,我國安裝監控攝像頭尚無許可制度。這意味著任何機關單位、公司甚至個人,都可以安裝監控攝像頭。事實上,遍布城市各個角落的監控攝像頭,歸公安機關所有的僅小部分,大多數是由其他部門和公司安裝的。在很多城市,與警方聯網的攝像頭占總數的比例不到10%。攝像頭安裝主體眾多,加上沒有許可或備案程序,客觀上增加了侵犯公民隱私的風險。
哪些地方應該裝攝像頭?哪些地方可以裝?哪些地方不該裝?目前我國對此也沒有統一的制度規范。現在是多頭規劃、多頭投資、多頭施工,沒有哪個機構統一管,造成攝像頭的設置既有重疊又有疏漏。在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交界的模糊區域,監控攝像頭的安裝引起很多爭議。“被監控的社會”我們不知道自己的隱私在什么時候就被無形的侵犯,即使被侵犯相關部門也沒有法律法規對其進行制裁,所以編者也呼吁公安部門可以聯合廠商、工程商和一些專業的專家學者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只有這樣,即使我們生活在“被監控的社會”,當自己的利益被侵犯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利用這些法律工具進行反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