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LED顯示產業供給和需求端同時進入成熟期的今天,一系列LED顯示技術產品涌現出來進入到人們的眼球,小間距LED、超小間距LED、LED微距背投、Mini LED、Micro LED……盤根錯節的LED顯示產業,紛繁眾多的LED顯示概念和分類正日益混淆人們的視野。為此,為幫助大家系統地認清LED顯示產品的前世、今生與來世,奧維云網(AVC)LED研究團隊特別作出以下梳理,解析LED顯示技術的內在淵源。
按照相鄰像素點間距(Pixel Pitch)的大小,LED顯示屏(以2.5mm為界線)可分為常規LED顯示屏和小間距LED顯示屏。其中,常規LED是指點間距在2.5mm以上的全彩LED顯示屏,包括但不限于P3、P4、P5、P6、P7、P8、P10、P15、P16、P20、P25、P62等規格;而小間距LED是指點間距在2.5mm及以下的全彩LED顯示屏,包括但不限于P2.5、P2.0、P1.9、P1.8、P1.6、P1.5、P1.4、P1.3、P1.2、P0.9、P0.8、P0.7等規格。
近年來,隨著LED顯示技術的進步、供給端的成熟以及小間距LED產品應用推廣和普及,逐漸衍生出諸如微間距LED、超小間距LED、Mini LED和Micro LED等一系列新名詞,促使LED顯示產品分類標準面臨進一步調整和細化的新局面。其中,以點間距層面為例,微間距LED顯示是指點間距在2.0-1.0mm范圍內的全彩LED顯示,超小間距LED顯示是指點間距在1.0mm以下的全彩LED顯示,Mini LED顯示是指點間距在1.0-0.1mm的全彩LED顯示,而Micro LED顯示則指點間距在0.1mm以下的全彩LED顯示(尚處于技術攻關階段)。
而在2017年下半年,LED顯示行業誕生出另一個全新概念,即微距背投MRP(Macro Rear-Projection)顯示技術(由北京環宇藍博科技有限公司研發而成,又稱“玻顯投影技術”)。LED微距背投顯示技術屏幕由內層發光源、中間燈罩層和外層菲涅爾透鏡三層構成。其中,內層由RGB-LED光源陣列排布形成,中間燈罩層由一個個小型球形屏幕陣列排布形成(稱之為成像層),外層則是菲涅爾透鏡陣列排布而成。每一個像素點是由一個RGB-LED光源和一個小型球形燈罩組成,內層RGB-LED光線經過中間成像層后形成畫面,并構成一個背投單元,緊密相連的背投單元最終形成連續的畫面。像素點的投影距離小于3mm,即內層發光源與中間成像層距離控制在3mm以內。
LED“微距背投”顯示技術屏幕結構示意圖
(1為屏體,11為LED燈,21為燈罩)
該產品的特點是中間成像層能削減90%以上的多余藍光,盡可能減少藍光對人眼的危害,而最外層的菲涅爾透鏡層則可以避免光線直射入人眼,提升畫面的柔和度和觀看舒適度。奧維云網(AVC)LED研究團隊特別提示,此類產品并非采用了真正意義上的全新技術,從結構上分析實為在現有小間距LED產品基礎上增加燈罩和菲涅爾透鏡結構,目的在于消除小間距LED的周期性黑區網格結構,提高填充系數和觀看舒適度。
另外,憑借舉世矚目的“北京八分鐘”精彩亮相的透明LED顯示屏備受關注,它是指LED顯示屏像玻璃一樣可透光的顯示屏,即采用側發光的LED燈條狀結構的顯示單元組裝而成的LED顯示屏,具有通透率高(70%以上)、重量輕(約12KG/m2)、容易安裝、美觀(鏤空設計)等顯著特點,增加藝術效果,主要應用于大廈幕墻、商場、舞臺、機場及櫥窗等對背景透光具有較高要求的場合,它的出現豐富了LED顯示屏的應用空間。
此外,按照點亮后發光顏色種類的多少,LED顯示屏可分為單色LED顯示、雙色LED顯示和全彩LED顯示;按照使用場景的不同,LED顯示屏可分為戶外LED顯示屏和室內LED顯示屏,其中室內LED顯示又可細分為高端室內、專業室內和普通室內三種。按照是否固定安裝,LED顯示屏還可分為固定安裝式LED顯示屏和租賃便攜式LED顯示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