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R(Wide Dynamic Range),即攝像機寬動態功能,是指攝像機同時可以看清楚圖像最亮與最暗部分的照度比值。
1977-1999年,松下首推第一代寬動態攝像機。第一代超動態技術的核心是采用了新型的雙速CCD圖像傳感器,能在同一時間對場景進行長短不同時間的曝光,形成兩路信號在專用的圖像處理集成電路(mn67352)中進行信號分離及進行時間周期的變換并適當合成,再經適當的加碼校正、數模轉換,從而輸出擴展了40倍的動態范圍圖像。其采用雙速CCD圖像傳感器帶來的優點是,無需DSP,簡單,反應速度較快;但存在動態范圍小,容易產生噪點,色彩還原損傷大等缺陷。
1999-2002年,寬動態攝像機成功邁進第二代。這時,生產寬動態攝像機的廠家仍然只有松下。寬動態第二代技術在第一代動態技術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其動態范圍可以比普通攝像機高出80倍。第二代仍利用了雙速CCD圖像傳感器并采用數字信號處理技術,通過增強的數字處理技術提取兩幅畫面中圖像質量較好的部分加以合成,即可以得到清晰的畫面。這時的寬動態技術動態范圍大,噪點小,可以編程設置;但對DSP性能要求高,色彩還原差,對移動目標效果不是很理想。
2003-2008年,以松下為代表的廠商率先推出的第三代超級動態攝像機為例,該類攝像機采用了基于每個像素的160倍動態范圍技術,雙速CCD輸出信號動態范圍更大,DSP中采用“不分區域的(基于每個像素的)自然對比度圖像校正”技術,能根據各像素輸入信號電平,實現圖像的灰度優化。另外,三星電子等廠商相繼推出了80倍的寬動態攝像機和160倍的寬動態攝像機。160倍動態范圍技術具有超大寬動態,色彩還原好等優點;但其對DSP性能(特別是處理速度)要求很高。
目前國內廠家還缺乏寬動態技術的研發實力,即使有這類機種也是以貼牌生產為主;而目前國外主力研發寬動態攝像機的廠家基本上都有自己特有的寬動態技術,如松下的CP480,行業公認其效果較好;LG的LS902,大多業內人士也認為其寬動態范圍較寬;以及三星的SCC-B2015P、三星光電子的SDZ-375等等。
寬動態范圍值的標準何在?
寬動態范圍由“清晰看到”圖像亮部分的照度與暗部分的照度來決定。從用戶要求實用的角度出發,如果要看寬動態攝像機的畫面效果,除了要看寬動態技術外,還要關注分辨率和最低照度這兩個指標,這樣才能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對于分辨率,目前主要是用攝像機去拍攝分辨率測試卡,并通過波型監視器來讀取數據的。但由于每個人的視覺感受不一樣,這也容易導致觀測值帶有相當大的主觀性;另外測試卡的對比度與幾何尺寸以及觀測時照度不一樣,觀測結果也會有不同;觀測的分辨率值是系統的總體特性,無法分攤到各個部件上。這些因素都使得測試結果中占有較大的主觀性。
而最低照度的標準測試方法,現階段行業內也沒有統一的定義。最低照度表示在得到可接受的視頻圖像時所需要光線的最低程度,一般使用FC或者lux來衡量。
對于寬動態的測試方法,國外生產廠家并沒有統一的測試方法,攝像機測試的國際標準中也無相關的規定。總的來看,測試者的主觀值占60%。假設按目前攝像機真實的最低照度大約為0.1lux(彩色),在陽光直射下看一個黑洞內的物體,理論上WDR的最大值可以達到20lg(100000/0.01)=140dB, 但實際上這樣極端的照度反差環境是不存在的。
如果用動態倍數(T)來表示攝像機的寬動范圍,則是指該攝像機的動態范圍是普通攝像機的多少倍。普通攝像機的動態范圍一般為3.16倍或10dB,如果攝像機的動態范圍用dB數(X)來表示,則與倍數(T)關系為:X=10+20*lg T。
另外,在此也建議,廠商在標注最低照度時應給出以下參數(沒有統一的要求):反射率;F Stop(光圈);可用的視頻幅度--小于10IRE是沒有意義的,被噪聲淹沒;AGC;快門速度。例如,0.4lux @ 30IRE, F1.2 (AGC開,1/50, 75%)。
寬動態技術的未來發展
隨著制造商宣傳推廣力度的增加,“寬動態”這一概念也逐漸深入人心,制造商也發現,純寬動態攝像機的高成本導致的高價位,以及不能滿足市場應用的需求,使其面臨著市場困境。
因而,寬動態技術呈現出了向智能化發展的趨勢,包括向數字化、IP化發展。其次,曝光區域可以用戶自由定義:如曝光時間、區域大小、區域數量、區域位置等。另外,曝光參數可以隨時間表任務而變化;環境響應更快速,可更多地用于快速球機,或拍攝物體快速變化的固定攝像機等等。例如,松下的第三代超級動態一體化彩色攝像機就是將寬動態功能用于球機中。
更多相關: AV集成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