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紐約世界博覽會,視頻會議隆重出場了,由于效果不佳,沒有人會認為它有一天可以取代已經使用了快一個世紀的電話。直到1970年,AT&T才推出了視頻電話的服務,圖像難于辨認,購買和使用費用高,并不為大眾看好。隨后,Ericsson展示了橫跨大西洋基于LME的視頻電話,一些公司才看到了它的應用潛力和商業價值,愿意在技術上做投入。1976年的Network Video Protocol (NVP)和1981年的Packet Video Protocol (PVP),共同促進了視頻會議走向成熟,雖然實際的產品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應用也只限于少數公司的內部。
在此期間,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于1976年建設了東京和大阪之間的視頻會議系統;IBM于1982年采用48Kbps的通道將日本公司連接到了內部的視頻會議系統之中,用于每周與美國總部之間的商務會議。這兩個事件極大的促進了視頻會議在軟件和技術上的發展。
AT&T的Compression Labs在1982年發布了第一款真正的VC系統,售價25萬美元,仍顯笨重,成立于1984年的PictureTel公司在1986年發布了實用且便宜的多得(8萬美元)VC產品。這樣,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又有若干家公司推出了視頻會議產品,這些產品的使用受限于電信運營商可提供的網絡條件,而考慮到靈活使用的要求,ISDN成為當時的首選,而基于專線的系統也只在政府、軍隊等少數對保密性要求較高的單位使用。
90年代中期,視頻會議正式進入中國,當時的郵電局采用CLI產品開始搭建基于專線網絡(E1)的視頻會議系統,并首先服務于國務院和各省級政府部門。2-3年后,各地方郵電局、擁有衛星、微波等線路資源的廣電、鐵路和電力等單位開始上馬視頻會議項目,走在了信息化建設和現代化辦公的前列。
Internet雖然已存在了幾年,基于PC的視頻會議系統也已于1991年出現了,但直到1996年11月,H.323協議的正式發布才標志了視頻會議另一個時代--- IP大幕的開啟----。在同一年,Microsoft推出了Netmeeting,這一采用PictureTel的LiveSharePlus技術的產品正是瞄準了這一市場,并明顯的比它的前輩要好,因為它很快便有了支持視頻的版本。
隨后幾年里,隨著國力的增強和通訊及時性的要求,視頻會議緊跟國外的發展步伐,在國內開始穩步發展。由于國內的互聯網和企業網建設仍然落后美國一截,基于IP的視頻會議產品有一個的成熟期,在2003年以前,系統建設仍以H.320為主,使用傳輸手段包括ISDN、衛星、DDN、Frame Relay、ATM等。同時由于傳輸網絡的使用費用較高,視頻會議發展的范圍和深度受到一定的限制。
跟隨光纖的大范圍敷設,通訊費用大大降低了,企業網組網出現了高潮。2000年以后,H.323視頻會議系統趨向成熟,設備價格也較H.320系統有不少下降,一些中小型企業、三級城市也具備了建設自己視頻會議系統的能力。
2003年的非典使國內用戶重新認識視頻會議,已部署視頻會議系統的單位,系統使用頻率驚人。國內視頻會議建設的浪潮終于到來了,H.323視頻系統的市場份額穩步提高,在1-2年內便達到了主導地位,許多企業使用互聯網開上了視頻會議。
視頻會議模式也從最早的圖像聲音模式,經歷了圖像聲音加數據共享的模式后,發展到了圖像聲音加雙流的方式,圖像的清晰度和聲音的質量也穩步提高。
2006年,視頻會議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里程碑,追尋高清電視發展的腳步,高清視頻會議也實現了產品化,各大廠商先后推出了自己的高清視頻會議解決方案。2008年,奧運會正式采用高清信號進行直播,高清也成為行業內最流行的名詞,高清產品的推廣和應用也進入成熟期,并且已被大多數的用戶所認可。據Wainhouse Research統計,在已投入使用的會議室型視頻會議系統中,已有32%支持720P,有23%已經或將在1年內部署720P高清視頻會議系統。
2009年,據不完全統計,新建設的視頻會議系統,超過八成為高清系統,許多用戶已經在編制計劃,要在1-2年內對現有標清系統進行升級換代。高清視頻會議的時代到來了。
更多相關: AV集成
文章來源:北京直真視通科技有限公司